2022年4月2日 夏历三月初二 周六
避雷针究竟是中国发明还是西方发明的?(重修版)
我国古籍中,有关雷电理论和避雷实践的记载十分丰富。
《周易•无妄•象》:“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无妄卦乾上震下,乾为天,震为雷,故说天下雷行。“雷”,引义为春雷,“与”为赋与,“无妄”为无差妄,即皆然之义。此句犹说:春雷响彻天下。万物无不荫生。
图 凌空一道明亮的闪电动态图
北宋程颐说:“雷行于天下,阳阴交和相薄而成声,于是惊蛰藏振,萌芽发生万物,其所赋与纤洪高下,各正其性命,无有差妄,物与无妄也。”(《伊川易传》卷二)
一说“与”为举,即生物之义;“妄”为亡或灾妄。《九家易》说:“天下雷行,阳气普通以生,无有灾妄,故曰物与无妄也。”
图 《为什么度量衡这么重要呢?》:古代的雷击现象与避雷针
在古籍中有关雷击的事故的记述有很多,例如:
《续晋阳春秋》:“太元五年,霹雳含殿四柱,杀内侍二人。”
《晋安帝记》:“义熙三年六月,震太庙鸱尾,彻壁柱,若有文字。”
《晋中兴书征祥说》:“元兴三年,永安王皇后至住巴防,将设威仪入宫,天大雷震,人马多死。”
图 黑夜中一道疯狂的闪电击中的建筑物。
一、霉国富兰克林发现尖锐物体导电的时间比中国人晚太多了。
霉国富兰克林是怎么知道抵御雷电的方法的呢?
“富兰克林提出了一种抵御闪电破坏建筑的新方法。‘我在实验物体的尖端时发现了一些事情.....尖锐物体可吸引电火,也可以将它传导走,’他写道,‘这背后的原理非常引人好奇,而它们的效果真的很出色......我认为住屋、船只,甚至塔楼和教堂都可以透过这种方法有效抵御闪电。’注163.”
注163:Franklin,quoted ibid.,p。57.
——(2020年5月,珍·布罗克斯(Jane Brox)著《光明的追求:從獸脂、蠟燭、鯨油、煤氣到輸電網,點亮第一盞燈到人類輝煌文明的萬年演進史》的第六章“电力生活”)
1、按照这里所写此时的霉国富兰克林才发现尖锐物体可以导电,据称还要以此办法来抵御闪电,这就是避雷针了。现在的书籍里,通常把避雷针的发明归功于他。
实际上,汉代已发现“矛端生火”的尖端放电现象。
《汉书·西域传》曾记述元始年间(西元1-5年),汉朝廷为开辟通往玉门关的近道,与当地车师后王国(国王叫姑句)发生一场小小战争。
在那日夜备战的时刻,兵士们看到“姑句家矛端生火”。其妻股紫陬对姑句说:“矛端生火,此兵器也,利于用兵。”这是金属矛尖在一定条件下的放电现象,矛竖立在露天,矛尖在上,碰到空气中的带电电流,就会因金属尖端放电而产生火花,这是金属尖端放电现象。
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卷七亦载,“晋惠帝永兴元年(304),成都王之攻长沙也,反军于邺,内外陈兵。是夜戟锋皆有火光,遥望如悬烛,就视则亡焉。其后终以败亡。”此处的“戟锋皆有火光”等语,亦应是一种尖端放电现象。
此外,古代许多关于塔尖顶放电现象的记载也属尖端放电一类。
2、西夷把霉国富兰克林发现尖锐物体可以导电,其实中国最早区分了导体和绝缘体,并发明了避雷针。
雷击是自古常见的现象。南北朝时期人们对雷击现象有了新的发现,已经观察出导体和绝缘体的差别。
《南齐书》载:“永明八年(490)四月六日,雷震会稽山阴恒山保林寺,刹上四破,电火烧塔下佛面,而窗户不异也。”保林寺塔顶由金属为之,佛面也由金粉涂刷,这些都成为导体,当雷暴之时,高能量的雷电使塔顶及佛面形成瞬时电流,从而导致熔化,而木质窗户则不受影响。
南朝时,有一次雷电袭击寺庙,“电火烧塔下佛面,而窗户不异”(《南齐书·五行志》)。佛面是金属粉刷的,当高能量雷电通过时自然被融化,而窗户或者未被雨淋湿(干燥的木头是绝缘体),或者不在雷电通路上,故此仍完好无损。
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内侍李舜举家曾为暴雷所震。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其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有一木格,其中杂贮诸器,其漆器银扣者,银悉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溶为汁,而室亦俨然。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铄,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也。”
白话文:
内侍李舜举家,曾经被雷所击。当时,西屋有火光从窗户中一下跳出屋檐去,人们吓得纷纷向外跑。
等到雷停了,房子还是好好的,只是墙壁窗户纸都变黑了。有一个木格子,里面放了各种物品,里面的银器都被烧化了流在地上,漆器却没有焦灼的痕迹。
他家有一把锋利的宝刀,在刀鞘里熔化了,刀鞘却完好无损。大家都说应该先烧草木而后才是金属,现在金属被烧化了,草木却一点没有损坏,真是奇怪。
沈括记叙的雷击现象,是由于雷击属于高压放电,而高压放电可产生高频交变磁场,处于磁场内的导体因受磁场作用而在导体内产生涡旋电流,涡流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将导体熔化,而非导体却能安然无恙。
根据前人的大量记载,明代方以智总结道:“雷火所及,金石销熔,而漆器不坏。”(《物理小识》卷二)“金石”指金属物体。它和潮湿的木头、石块、人体和动物体都是导体;漆、皮革、干木、琥珀、玳瑁、丝绸都是绝缘体。
近代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分类正是根据它们对电的不同效果而分别命名的。方以智虽然未曾从概念上加以明确区别,但也确实认识到它们对于电的不同性质。
二、中国古代早有避雷针、避雷室与雷公柱
实际上,在西方,大概到18世纪后期,修建物上才开始装设避雷针。
在1851年的博物通书里同样提到该法,但是如今,不知为何却认为是美国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
图 《博物通书》中的建筑避雷针用法
在古籍中关于建筑工程中避雷的记载十分丰富。
唐代《炙毂子》一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朝时柏梁殿遭到火灾,一位巫师建议,将一块鱼尾形状的铜瓦放在层顶上,就可以防止雷电所引起的天火。屋顶上所设置的鱼尾开头的瓦饰,实际上兼作避雷之用,可认为是现代避雷针的雏形.
这里说的就是“厌胜防雷法”。
厌胜所谓“厌胜”指的是巫者借助某种手段战胜或解除灾祸,从而获得平安吉祥的一种巫术。越巫颇长于“厌胜”之术。
《汉书·郊祀志》:“上(汉武帝)还,以柏梁灾故,受计甘泉。……勇之乃曰:‘粤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颜师古曰:“越巫名勇,谓帝曰越国有火灾即复起宫室以厌胜之,故帝作建章宫。”
《史记·高祖纪》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在柏梁台“灾”后重建时,有越巫向汉武帝提出在屋顶设“鸱尾”来防“灾”的方法。
张衡《西京赋》也记载了这件事:“柏梁既灾,越巫陈方,建章是经,用厌火祥。营宇之制,事兼未央。”;
《太平御览》引《唐会要》:“汉柏梁殿灾,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于屋,以厌火祥。”由此可见,越巫勇试图以能降雨之鱼的图纹来消除火灾。这种做法是否有效值得怀疑,三国时的高堂隆就是这么认为的:“臣闻西京柏梁既灾,越巫陈方,建章是经,以厌火祥;乃夷越之巫所为,非圣贤之明训也。
《五行志》曰:柏梁灾,其后有江充巫蛊太子事。如《志》之言,越巫建章无所厌也。”(《三国志·高堂隆传》)。
汉代流行的镇墓瓶文字中,往往出现“天帝使黄神越章”、“天帝神师黄越章”等称号。
传世汉印也多有“黄神越章”、“黄神越章天帝神之印”等。《抱朴子内篇·登涉》:“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可是,“黄神越章”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驱鬼避邪的厌胜之物。
唐《梦游录》载:“汉以宫殿多火灾,术士言天上有鱼尾星,为其像于屋以禳之。”谈法也大略相同。
唐 苏鹗《苏氏演义》卷上:“蚩者,海兽也。汉武帝作栢梁殿 。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鴟字,见其吻如鴟鳶,遂呼之为鴟吻, 颜之推 亦作此鴟。”
《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五年》:“其餘官称,多所更定,宫殿悉除去鴟吻。”
北宋吴处厚在《青箱杂记》中记载:“汉柏梁台灾,越巫上厌胜之法。起建章宫,设鸱鱼之像于屋脊,以厌火灾,即今世鸱吻是也。”。鸱吻就是吻兽,古人将之置于屋脊之上以避火灾。此事在《唐会要》、宋朝《营造法式》等文献中也有记载。
宋代的庞元音在《文昌杂录》也曾论述过此事:“东海有鱼,虬尾似鸱,因以为名。喷浪则降雨。汉柏梁殿灾,越巫上厌胜之法。及大起建章宫,遂设鸱鱼之像于屋脊,又画藻井于梁上,用厌火祥。”。
这就是鸱吻,鸱吻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初作鸱尾之形,一说为蚩(一种海兽)尾之形,象征辟除火灾。后来式样改变,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因名鸱吻,又称“龙吻”。
图 这件龙首形鸱吻属于五代南汉时期,出土于南越国宫署遗址
图 跨越千年的鸱吻样式演变图。上至两汉,下到明清。
而建筑上鸱吻的形象又与摩羯鱼的形象有着联系,详细见文《十二星宫图像部分中国原型》。
避雷室
南北朝的孟奥《北征记》中有如下记述:“凌云台南角一百步,有白石室,名避雷室。”
南朝人盛弘之《荆州记》记载:“湖阳县,春秋寥国,樊重之邑也。重母畏雷,为母玄石室,叫避之。悉以文石为阶砌,至今犹存。”这个类似于避雷的屋子,讲的是一个孝子因为妈妈怕雷,就用某种石头建了个绝缘的屋子。
书中谈及的白石、文石,据分析应该属于绝缘性能较好的石块。至于宋、元、明、清代的建筑物多用“雷公柱”(宋代称枨杆)等措施以避雷。
雷公柱
砖瓦土木是中国古代修建的首要资料。宋代今后的修建师们为了使屋室有人的当地避开雷击,精心构思,美妙地消除了电学上称为“跨步电压”的风险,留下了不少至今令人赞不绝口的奇特修建,如四柱不落地的广西真武阁,四柱不顶天的德庆县文庙等等。
在古建筑中,避雷装置主要是用雷公柱。这种装置有三种形式:一是亭、阁上的宝顶及佛塔的塔刹,下面设有雷公柱;二是牌坊之类的建筑,在高架柱处设雷公柱;三是殿堂的顶上,在屋脊两端的正吻下面,也设置雷公柱。
图 雷公柱·示意图
雷公柱主要用在庑殿顶和攒尖顶建筑中,是一种形体较短小的柱子。在庑殿顶建筑中,雷公柱用于支撑庑殿顶山面挑出的脊檩和两边的由戗,其上端支在吻下,其下部立在太平梁上。在攒尖顶建筑中,雷公柱多直接悬在宝顶之下,只以若干戗支撑。雷公柱下面的柱头如果悬垂,通常做成莲花头形式。在较大型的攒尖顶建筑中,则要在雷公柱下设置太平梁,以增加承托力。
图 古建飞檐
古代殿堂建筑屋顶上的正吻,是房屋的最高处,而且是尖端,所以最易被雷击。避雷的做法是,正吻触雷后,其电流便沿正吻内的雷公柱、太平梁、角梁、沿柱等引向地面。当然这些构件不能用一般的木材,如北京昌平时长陵的棱恩殿上用的是楠木;又如广西容县的真武阁上用的是格木,即铁力木。这些木材都有导电性。
这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上的避雷装置,在大批量和结构上已和现代避雷针基本相似。
西方什么时候知道避雷针的呢?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法国旅行家卡勃里欧列•戴马甘兰到中国游历后,写了一部《中国新事》。书里写道:“当时,中国屋宇的屋脊两头,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接着一根根细的铁丝,直通地下。这样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的时候就会大显神通。若雷电击中了屋宇,电流就会从龙舌沿线下行地底,起不了丝毫破坏作用。”
还有一位是满清时来华传教士葡萄牙人安文思(1609—1677年)也描述了中国古建筑避雷一事,于1640年入华。据说,他在1668年前后完成了两本著作:一是《论中国的文字和语言》,一是《中国的十二大奇迹》。后一本书于1686年分别被译成法文和罂语。
法语标题为《中国的新关系:关于这个大帝国最优秀成就的描述》(巴黎,1688年,四卷本),罂语标题为《中国新史:包括这个大帝国最重大特色的描述》(伦敦,1688年,四卷本)。它们成了欧洲人了解中国的经典著作。
直到1953年,克洛德·罗伊(Claude Roy,1915—1997年)在撰写《镜中中国》(La Chine dans un miroir)一书还征引了其中的许多内容。
根据克洛德·罗伊的征引,在《中国的十二大奇迹》中有段关于中国建筑避雷的内容写道:
“用琉璃瓦做成的屋顶犹如玻璃镜一样闪亮。屋角以动物头上角须的形式直指天空,这些动物是该帝国中最受尊崇的龍。屋顶形状类似于汉代人曾经居住过的帐篷。帐篷固定在一个茅状物上,它们的各个角向上弯曲而指向天空。
现在以砖瓦砌成的屋顶仍然模拟汉代人的建筑物。巨兽的舌头指向空中,其腹内穿过金属条,金属条一端插入地里。这样,当闪电落在屋上获皇宫时,闪电就被龙舌引向金属条通路,并且直奔地下而消散,因而不致伤害任何人。人们可清楚地看到,这个民族极有智慧,他们知道,如何以自己的劳动成果将美和实用结合在一起,如何将聪明睿智寓于精致的工艺之中。”
不管是1688年的法国人《中国新事》还是1686年葡萄牙人安文思写的《中国的十二大奇迹》,都是西方传教士来华以后才知晓中国有“避雷针”,就已经说明了当时的西方没见过“避雷针”,对于天上的雷与电是不知道如何处理的,也就不可能懂导体、绝缘体之间的差别,又怎么可能想到用金属导线导电呢?!
真是岂有此理啊!就凭西方当时根本没有对绝缘体和导体的认识,也没有建筑避雷的装置意识,更不观察天空的闪电,仅凭所谓的西方富兰克林一句话就能将避雷针的发明抢走了吗?!
要知道,这本书里都写过以前古代的西方人根本不装避雷针,而且还认为“关于英国教堂的历史研究提到,‘英格兰很少有修道院未被天上的闪电烧毁过。’许多人认为暴风雨时用教堂钟声可以击退闪电,然而这种做法只造成了更多敲钟人的死亡。”
到了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们却纷纷懂得了避雷方法,以及电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