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至时间:2023年12月22日,星期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冬天真正来临的日子,是冬至,此时自然界中的阴寒达到了极致,阳气始生。
自古以来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后便开始“进九“,天气逐渐寒冷。
在这个节气转换点,养生防护十分重要。
养生得益,方能为身体打下良好基础,若稍有不慎,容易引起疾病。
冬至时节,牢记这9件事,养护身心,健康过冬季。
01
冬至“吃好三样”
俗语云:“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自古以来冬令进补历史悠远。
在人们看来,冬季“生机潜伏,阳气内藏”,此时正是为人体积蓄能量的最佳时机。
饮食顺应“养藏之道”不仅有助于更好的吸收,还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那么冬至养生吃什么好呢?
1、饺子:防治冻疮、提高免疫力
自古以来,有着“冬至饺子带喝汤,不怕身上起冻疮”的说法。
饺子最初的诞生,便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防治冻疮的食疗方法。
如今的饺子馅料,荤素营养搭配,可以起到养生进补的作用,尤其是到了数九寒天,用偏热性的食物做馅。
比如羊肉、白菜、大葱、萝卜、韭菜等馅料,能对人体起到一定的温阳作用。
2、萝卜:平衡阴阳、调理滋养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冬季长期处于温暖的室内,很容易引起阳气亢盛,胃部生燥,而萝卜性凉、味辛甘,可以滋润人体肺部和胃部。
除此之外,还可以有效地消化滞食,化解痰热,调节肠胃功能,顺气补气。
萝卜作为当季好食材,矿物质含量也非常高,经常食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
3.羊肉:温阳补虚、增强御寒
在中医看来,羊肉味甘性温,是补阳的佳品,更是冬至进补的重要食物之一。
不过对于南方的冬季来讲,可以吃一些鸡、鸭、鱼等肉类食物清补。
而北方的冬季更加寒冷,可多吃一些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羊肉便是首选。
羊肉的热量高于牛肉,铁的含量是猪肉的6倍,对造血有着非常显著的功效。
寒冬常吃羊肉有助于补血助阳,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人体的御寒能力。
02
冬至“喝好三样”
老一辈的人常说“冬至一碗汤,赛过千金方。”
作为最佳进补时节的冬至,给身体适当的滋补,喝一些应时的汤,有助于提高人体的活力和抵抗力。
1、红薯粥:补气益血、通肠润便
冬吃红薯,胜过进补,红薯含有多种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营养十分丰富,是常见的粗粮。
红薯可蒸可烤可煮,冬季喝一碗热乎乎的红薯粥,暖身还可暖胃。
另外红薯中含有的纤维素和果胶,能够促进肠胃蠕动,具有通肠润便的功效。
2、五谷粥:滋养五脏、驱寒保暖
五谷粥包含大米、黑米、黑豆、黄豆、红豆五种食材,吃五谷杂粮,不仅能吸收其中的营养,更能对五脏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很早之前《黄帝内经》中就写道五色入五脏,绿色可养肝,红色可补心,白色润肺,黑色补肾,黄色可益脾。
喝五谷粥可分别滋养人的五脏,增强食欲,还可驱寒保暖帮助过冬。
3、燕麦粥:养胃暖身、润燥滋阴
燕麦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营养价值十分高,能够很好的维持血糖,常吃燕麦对心脑血管病人很有好处。
另外冬季人体易干燥,容易导致便秘,吃燕麦能促进肠胃蠕动,促进消化。
对于减肥人士而言,吃一碗热乎乎的燕麦粥,在养胃暖身的同时,还不会造成热量堆积。
03
冬至“做好三样”
1、早睡晚起,御寒补肾
《黄帝内经》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冬至是万物闭藏的时候,是一年中日照时间最短的一天,在这个时间段要注意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为体内保存阳气。
另外冬季的寒气重,容易引发肾病,所以外出时要注意保暖,减少剧烈运动,饮食也要以温补食物为主。
2、热水泡脚,缓解疲劳
冬至外出时要特别注意头部和脚部的保暖,夜晚睡觉前更是要用热水进行泡脚。
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而且脚底连接着诸多穴位,连通身体的各个经络。
睡前泡脚,可刺激足底的穴位,促进人体血液循环,驱除体内寒气,缓解一天的疲劳,提高睡眠质量。
3、按摩穴位,补充阳气
冬日寒冷,但过于怕冷则是阳气不足的体现,在中医调理中,最为方便的便是穴位按摩。
以下这三个穴位非常适合冬至时节按摩,会为人体补充肾气,阳气,让身体变得温暖。
一、百会穴
按摩方式:将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百会穴上,进行轻轻的按揉,力度不需太大,头顶感到酸麻为宜,每次10分钟左右即可。
作用:百会穴是人体百脉朝会之处,是人体重要经脉的汇集点,按摩这个穴位可以帮助人体提升阳气,有提神醒脑的作用。
二、大椎穴
按摩方式:用中指指端进行轻轻的按揉,对大椎穴进行捏挤运动,按摩时间大约在15分钟即可。
作用:大椎穴在人体背部的最高点,背阳,阳气十分足,有着通督行气的作用。
三、神阙穴
按摩方式:每晚睡前,将自己的双手捂热,左下右上叠交放于肚脐的上面,进行顺时针的揉转,每次大约在360下,力度要适中。
作用:此穴位是人体任脉上的阳穴,冬季按摩这个穴位会让人体感到精神充沛,真气充盈,同时也能强壮腰肌,改善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