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知人者智什么意思(通俗解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00人浏览   2024-09-06 08:21:40

本文通俗解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原创不易,您的关注和点赞是对作者的最大支持。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出自《道德经》,是一句汉语成语。原文是: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翻译成现代汉语,这句话的意思大致是:

能知道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知道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人战无不胜。知道满足的是富人,坚持身体力行的人有志向,不忘初心,长长久久,身虽死而道尚存,这才是长寿的意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句中的“智”和“明”,都是指天资聪慧、明达过人的意思。

“智”,是指智慧和能力。要想全面准确的了解一个人,必须看清楚搞明白这个人的学识和品行,没有一定的智慧和能力是办不到的。

“明”,是指明了、洞明、明白,通达明了,是自知之明。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适合于做什么。

有人把这个“明”解释成聪明,这是不确切的。聪明是指耳聪目明,都是对外界事物的感应,而句中的这个“明”则是对内在的自我反应,这里面不包含任何聪明的含义。汉字,很多都能独立表意,只是现在由于文风问题,总愿意活生生的把几个字组合到一起,像是有文采,但意思却变了。况且,如果把这个字解释成聪明,就会有人自作聪明或者耍小聪明,不去真正的弄明白自己。

所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简要地概括为:认识一个人需要智慧,而认识自己,就必须把自己整明白,清楚地认识自己。这句话不是对人的评价,而是对人的要求和希望。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有一个前后顺序,是很多人注意不到的。就是用前半句的“知人者智”的重要性,来衬托后半句的“自知者明”更重要。能够了解认识别人的是智慧的,能了解认识自己才是高明的,但是,自知是知人的基础。如果不自知,不了解自己,就很难准确公正的去了解别人。不了解别人,就很难与别人相知、相处、共事,这也是很多人生活事业进展不顺的原因。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不是表扬人,而是说有很多人没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的人很珍贵,都能混得不错。没有自知之明的人,都混的一般,或者混得很悲惨。这句老话,与“自知者明”有异曲同工之处,告诉人们,要从明确的认识自己开始,只有认识自己,把自己搞明白了,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明确自己的方向,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客观上,“自知”比“知人”不知道难出多少倍。因为人通常都是眼睛向外,盯着别人,想着别人,很少低下头来看看自己的内心,很少静下心来冷静的想一想自己,想一想自己的所想所做是否符合道,是否符合天道、地道、人道,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由于很少想,或者根本不想,用一个不了解自己的想法去想事做事,很容易被欲望充斥内心,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很多人不顺利,或者失败,原因都在于此。知己知彼,首先要知己,然后再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这大概也就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提出这句话的目的以及这句话能够千古流传的原因。

在我们上下五千年优秀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许多强调自知的名句。比如“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三思而后行”、“吾日三醒吾身”等等,但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还是最原始最经典的,是最容易理解的。

学习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感觉到,老子的道家思想,和蔼可亲,从自然、人性的角度调动天地人和,格局广大,引人入胜。而孔子的儒家思想,则是从管理国家的角度,从人性出发,研究如何规范人性,以便更加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目标的实现。传统文化,百家争鸣,需要我们博采众长,各取所需。

老子,春秋时期楚国人,字伯阳,谥号聃,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仅有一部《道德经》。《道德经》起初也没有名字,因为是老子所作,所以又称《老子》。后来研究者取了这个书名,又分成《道经》《德经》等以及若干章节。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老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解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我们不仅要了解老子和《道德经》,更要知道自知的重要性。要通过修身、自省、三思等,充分了解自己,修炼自己的心性,提升自己知人识人、为人处事的能力和水平,做一个有道有德之人。心性开了,通天地,与天地合,诸事安顺。

相关推荐

鱼香肉丝的食材有哪些 ?分享鱼香肉丝经典做法

汤圆怎么蒸着吃松软香甜。?

电烤箱烤鸡翅多长时间,这个冬日别再错过啦

海米冬瓜的做法 这样做也太好吃了,每天下饭都靠它

油烟机怎么清理油污?只需一个土豆,轻松解决